Industry News
中药情怀廿七载 传承创新领军人——访中检院中药民族药检定所马双成CFDA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16-10-18

马双成在第十四届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颁奖典礼上

9月10日,当马双成再次踏进北京中医药大学校园,参加母校60周年校庆时,心中难掩兴奋。是的,自1989年从原北京中医学院中药系毕业,已经过去了27个春秋。27年来,他一直在中药检定领域辛勤耕耘,从事中药检定、中药中外源性有害残留物和内源性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技术和限量标准研究、中药质量与安全风险评估研究、药品标准物质、中药安全标准研究等工作,成绩斐然。今年7月21日,身为中检院中药民族药检定所所长的马双成顺利入选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名单,成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系统获此称号的第一人。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局长毕井泉(左三)到中检院中药民族药检定所指导工作

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一直是业界的热门话题,其中不仅仅包括中医事业和中药产业的发展,还有为之保驾护航的中药质量与安全监管工作。“中医药的传承和创新贵在坚持,因为喜欢自己从事的工作,就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愿意带领团队在这个领域不断探索,为公众用药安全和传统医药的发扬光大尽一份力。”马双成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

满腔热爱,铸就中药安全之门

“1992年从原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硕士毕业后,我就进入了当时的中检所中药室开始从事中药研究工作。”马双成说,1994年,他应邀到日本开展汉方药合作研究,2002年于香港中文大学博士毕业,研究方向都与中药相关。“自2003年至今,我先后在中检院内部换过不同的岗位,中药室、药品检验管理处、标准物质管理处、标准物质与标准化研究所,以及现在的中药民族药检定所,兜兜转转一直没离开中药研究,因为我太喜欢这个专业了!”

从事中药检定20多年,马双成对工作从未有丝毫懈怠。尤其是近年来,针对保证中药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关键技术,他带领团队开展应用性与应用基础科学研究,在中药质量与安全标准制定、中药中有害残留检测技术限量标准研究和内源性有毒有害成分限量标准研究、中药标准物质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我国中药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建立胶类药材检验新技术、新方法是最令马双成自豪的成果。由于具有多种保健功效,阿胶一直深受百姓喜爱,近年来价格扶摇直上。高额的利润引来了贪婪的造假者,市场上真假阿胶混杂。“由于过去标准很低,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真假阿胶的甄别一度非常困难,监管面临很大压力。”马双成说。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带领团队经过3年研究,找到了阿胶中蛋白质的特征多肽片段,从而建立了阿胶真伪鉴别方法。之后,在他们的持续努力下,这一方法在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填补了我国胶类、角类药材真伪鉴别关键技术的空白。不仅如此,对于胆汁类、蛇类、珍珠类药材以及鹿茸、水蛭等以前不好鉴别的动物源性药物,他们也相继研究出了专属性的检测技术和方法。经过研究,建立了动物胶类、角类、胆汁类药材专属性分析技术平台,中药染色/增重检测技术平台,贵细类中药材掺伪造假等检测技术平台,这些技术和方法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净化了市场,保证了百姓的用药安全。

在应对国内外重大药品安全事件中,马双成不畏困难,勇于担当,发挥了较强的组织、协调和管理作用,带领团队突破关键技术难题,为国家处置药品突发事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去年五一刚过,所里就接到了一项紧急任务—国家总局接到举报,部分银杏叶药品疑似存在非法添加情况。马双成立即指挥团队开展应急检验工作,在北京市场收集了20余批样品,建立检测方法,发现了游离黄酮苷元含量异常等问题,锁定重点怀疑的企业和样品批次,拟定了现场快速试验方法。国家总局银杏叶药品专项治理工作随之拉开大幕。

在随后的飞行检查中,这种快检方法广泛使用,起到了“撕开口子、抓住证据”的关键作用,受到国家总局领导高度肯定。之后,国家总局针对不同剂型先后发布了《银杏叶提取物、银杏叶片、银杏叶胶囊中游离槲皮素、山柰素、异鼠李素检查项补充检验方法》等9个补充检验方法,全国生产企业、检验检测机构广泛应用。马双成领导的中检院中药民族药检定所再次扮演“关键先生”。

为了将危害中药安全的因素挡在门外,在马双成的带领下,中药民族药检定所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有害残留物检测技术标准平台,检测平台填补了大部分中药领域空白。建立了中药中农药、重金属、真菌毒素、二氧化硫、工业色素、辐照等外源性有害残留物检测方法,形成标准45项,申报药典标准3项,已批复国家总局补充检验方法12项;建立了经济、高效的涵盖农药、重金属、二氧化硫、黄曲霉毒素B1的快检筛查方法,形成标准12项;向国家药典委提出了5种重金属、65种农药、黄曲霉毒素及二氧化硫残留标准,为制定绿色中药标准提供了安全性监控指标及限量依据;制定的中药注射液中重金属及有害元素残留限量为国际首创,已收入2010年版《中国药典》第二增补本中和2015年版《中国药典》。在“十二五”期间,提出了“三位一体”的总体控制思路和目标,进一步开展中药材种植科学化管理、检验系统化和中药风险评估体系建设,建立了农药及有机污染物多残留检测,重金属、真菌毒素及辐照检测,贵细类中药材掺伪造假,动物类中药材染色增重等多项检测技术平台,以及农药、化肥使用、硫磺熏蒸、辐照灭菌和储藏等规范,以限量标准制定为核心,探索适用于中药的有害残留物风险评估模式,初步建立了中药中有害残留物风险评估体系,制定了风险评估规范,最终实现“生产规范、检测平台和风险评估”三位一体的总体控制思路和目标,以保证中药质量安全。

传承创新,光大传统医药基业

传承与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中医药从业者孜孜不倦追求的光荣使命。在马双成心中,思考“传承什么、如何创新”问题时,不但要考虑中医药事业,还要考虑如何实现传统医药的持续发展,如何发扬光大传统医药基业;不但要考虑如何传承,还要考虑如何紧跟时代,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实现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

2012年6月,当马双成从标准物质与标准化研究所回到中药民族药检定所任职时,民族药室刚刚成立,起步晚,人员、设备少,发展方向不明确。但他对民族药发展非常重视,带领团队以民族药质量情况调研为突破口,对民族药质量工作进行了全面梳理,完成了国家总局药化注册司设立的9省区民族药质量标准现状调研与分析专项工作,并组织编写了110万字的《民族药质量标准现状调研报告与品种汇编》。同时,该所牵头组织、11个省区食品药品检验所(院)共同参与,完成了国家总局药化注册司“12种特色民族药材检验方法的示范性研究”专项工作,针对目前民族药质量标准专属性不强的问题,进行示范性提高研究,为今后民族药标准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马双成的推动下,中检院建议国家总局设立民族药基础研究、标准提高与人才培养专项基金,由中检院牵头,从技术层面进行框架设计与工作指导,联合地方药检(院)所和科研机构,整体提升民族药标准的品种数量与质量,从根本上解决民族药质量控制问题;通过项目协作搭建民族药检验研究技术平台,强化民族药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推进民族药质量工作标准化进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行业专项—‘冬虫夏草、肉苁蓉和滇重楼3种中药材野生与人工繁育品的药用品质比较研究’将于2018年完成;‘12种特色民族药材检验方法研究’预计明年完成,我们计划每年做十几个,利用几年时间完成几十种主要特色民族药材检验方法的研究,以全面提升民族药标准,保证民族医药产品质量,发展传统医药的特色优势,为保障人民健康作出贡献。”马双成说。

在中药民族药检定所的5个业务科室中,中药标本馆和民族药室一样,以前都属于“弱势、边缘”科室,如今两个科室都干得红红火火,成为所里的重要科室,“热闹起来了”。2013年,马双成任团队负责人的“中药质量与安全标准研究创新团队”获评国家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该团队共设5个技术小组,而国家中药标本数字化平台与民族药各成一组。

对于国家中药民族药数字化标本平台的建设,马双成非常重视。“信息化和网络化既是推动中药民族药标本平台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传承传统医药文化与标准质量理念的一种创新手段。数字化标本平台不是图片和文字的简单展示,而应围绕正品药材的本草考证、种子种苗、种植养殖、采收加工、基源鉴定、药材鉴定、饮片鉴定、成分图谱、基因鉴定、临床功效、毒副作用等,以及诸多相关伪品建立数据库,具有一定专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可以为药品生产、质量控制、标准制定、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等提供实物和信息支撑。”在马双成的设计中,该平台致力于整合各地药检资源,分品种、分区域、分阶段承担建设任务,选择500个常用中药品种,建立了一个影响力堪比《本草纲目》的中药数字化标本平台。“工程量很大,但是非常有意义。目前正在启动,我们有信心把这项工作做起来。

奋力开拓,谋求国际标准话语权

在马双成对中药研究的满腔热情中,许多事情都成了“最令我自豪的事”,对中药传承的热爱溢于言表。打造一把衡量药品质量的尺子,并把这把“中国尺子”推向世界,衡量全球传统药物的长长短短,这当之无愧地会成为马双成“最自豪的事”。

这把尺子就是标准物质。药品标准物质是国家药品标准中定性鉴别及定量测定必不可少的实物对照。中检院是全国唯一的法定药品标准物质研究、制备、标定、供应单位。从2002年起,马双成就开始从事中药药品标准物质工作,包括中药化学对照品、对照药材、对照提取物等。如今,中药化学对照品已从当时的200多种增加到现在的650多种,对照药材750种、对照提取物30多种。

标准物质的获得非常困难,很多中药标准物质都是从成吨的药材中取纯获得,有些价值甚至堪比黄金。中药标准物质制备和标定不易,检测成本高昂,严重影响了国家药品标准的执行。为此,马双成带领团队对中药标准物质替代测定法做了研究。对成本较高、不稳定的,或者毒性较大的标准物质,一种是使用化学单体替代,另一种是使用对照提取物替代。“将标准物质进行数字化,建立大型的数据库和图谱库,是将来的发展方向。”他首次提出“中药标准物质替代方法”,创建了“双标多测和双标线性校正法”,初步解决了多指标测定问题。并组织相关专家起草、修改和完善了“国家药品标准物质通则”和相关指导原则等系列文件,收入2015年版《中国药典》和《国家药品标准工作手册》(第四版)。

中国是传统药物的生产和使用大国,作为国家总局中药专家,马双成积极参与国家总局国际合作活动,介绍中国中药监管情况,传播中医药文化,促进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多次随总局代表团参加西太区草药协调论坛(FHH)和WHO国际植物药监管合作组织(IRCH)会议,并作国家报告,为传统药物监管的国际合作,发挥我国在传统药质量标准制定、标准物质研究主导作用等方面作出了贡献。“作为全国唯一的法定药品标准物质提供单位和最高的检定仲裁机构,我们的目标是为全球传统药物质量提供一把尺子,并成为全球传统药物检定仲裁中心,以主导国际传统药物标准的话语权。”中国作为WHO国际植物药监管合作组织(IRCH)第二小组(中药质量控制和中药标准物质)主席国,马双成作为第二小组负责人,组织相关专家起草完成了“WHO中药(植物药)化学对照品建立、管理和销售的指导原则”、“WHO中药(植物药)对照药材建立、管理和销售的指导原则”和“WHO中药(植物药)对照提取物建立、管理和销售的指导原则”,并经第二小组成员国和地区相关专家讨论,提交2016年11月在印度召开的第九届IRCH年会。

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正在启动国际传统药(植物药)标准物质体系建设计划。美国、欧盟正抓紧制定药材、提取物和植物药化学品等植物药标准物质鉴定方法,印度、日韩也发表了相关植物药技术标准指南,并积极与世界卫生组织沟通,试图抢占国际植物药标准制高点,以技术标准控制世界植物药市场。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中,中国有望胜出又成了马双成“最自豪的事”。经总局有关领导、中检院院长李波和马双成多次与世界卫生组织植物药管理部门负责人进行积极沟通交流,目前双方已达成了合作建设中药(植物药)传统药合作中心、中药(植物药)国际标准物质合作中心的意向,并初步拟设立中药(植物药)国际标准物质合作专项,拟依托中检院中药所,建立世卫组织中药(植物药)标准物质合作中心、世卫组织传统医药合作中心。

国家总局相关领导在会见世卫组织领导人时,也多次提出要在植物药传统药领域加强双方合作,推动中药植物药合作中心的建立。经过2年多的前期沟通,在总局、中检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2016年7月23日,中药所已填写申请表格,所有申请资料正式在WHO的网络平台上进行了提交,等待WHO审核批准。作为国家“万人计划”创新领军人才,马双成带领中国中药正在成为世界传统医药的引领者。



马双成荣誉榜

2008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获中国药学发展奖杰出青年学者奖(中药);2012年获中国药学发展奖食品药品质量检测技术奖突出成就奖;2013年获第十四届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带领的“中药质量与安全标准研究创新团队”被评为科技部2013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是目前总局第一个国家科技部创新团队;入选2014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人员名单,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国家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等38项课题的研究工作。社会兼职主要有:中国药学会药物分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药协会中药质量与安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中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美国药典委员会委员、第九届/十届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药典委员会标准物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审评委员会委员、国家总局药品/保健食品/化妆品审评专家等。